发布时间:2025-01-10 12:40:00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杭州11月7日电(童笑雨)近日,第十二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暨2023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年会、“城市文化遗产问题”主题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现场,来自浙江杭州、北京、江苏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展探讨。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提升面临挑战。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提到,保护文化遗产,得让它们“活”起来。
近年来,文化遗产领域热度空前,乘着“文博热”的东风,考古研学进入大众视野,高大伦认为,这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较好方式。
他曾组织支持三星堆遗址调查、发掘、保护工作,也曾助推“三星堆”进校园,推出考古发现之旅和文化之旅两条三星堆研学路线,带领学生近距离感受古蜀文明。
在他看来,提供丰富课程和活泼的研学方式,是让学生爱上研学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考古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高大伦认为,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重点是遗址,应避免主题同质化、展陈单一、过度娱乐倾向。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发挥教育功能时,可通过重点文物深度解读、科技考古、考古工地全过程开放等方式强化考古(遗址)博物馆不同特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沈睿文教授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两条路线。他从“中国史学之正统论”引入,提出在中古都城的选址和建制方面,首要表达的是该都城在天下政治文化秩序中的中心位置。
中国古代都城的两个模式分别是“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多宫制系统”和“居中建极—单一宫制系统”。从都城布局形态出发,可以窥见和探求统治者在城市营建方面的设计心理和规划理念,以期由具象层面“形而下”的观察上升到抽象层面“形而上”的研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阙维民就“京杭运河”南北终端河道遗存提出了保护建议。他对历朝各代“杭州运河河道”的变迁进行了严谨详细的论述,认为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是重要的运河遗产资源,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并应当作为遗产项目进行申报补充。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吕勤智参与了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浙江段)的调研和研究。他发现,虽然大运河已申遗,但是无论游客还是原住民对运河文化的了解并不深,这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他建议,要加强对大运河的宣传,将运河文化建设与运河文化主题相结合,搭载现代科技这一载体,将遗产节点、遗址保护与沉浸式体验环境塑造相结合。同时,要发挥博物馆在大运河文化系统性、全方位展示的重要载体作用。吕勤智提到,博物馆在展陈上,要侧重展示运河开凿历史,以及运河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借此帮观众厘清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内容,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工程师楼舒常年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她认为,当下,文旅融合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作用不能忽视。
近年来,杭州运河沿岸部分工业遗存通过空间、功能转化让历史建筑蝶变为文化旅游胜地,有效推动了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楼舒认为,这一经验值得借鉴。但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还是要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此外,她还建议,可通过教育、娱乐、审美和社交四种途径,将工业遗产融入到文旅中,并用新型媒介传播,促进传统旅游业升级转型与保护、传承、利用的平衡。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杜红心表示,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据悉,目前,杭州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遗产,全市还有1230处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1671处历史建筑、8处历史文化名镇、20处历史文化名村、15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遗存门类齐全、内涵丰富,传递杭州各个时期的历史信息。
杜红心认为,新时代,杭州既要“一盘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挖掘三大世遗的文化旅游价值,发挥世遗综合带动效应。要树立主动跨界、主动展示、主动融入的理念,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文化内涵,全面激活文物资源价值,努力推动丰富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那些不会说话的文物遗产在“掌上活起来”,将千年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生动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据悉,本次会议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