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推动“小修小补”健康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4-11-23 02:40:22 来源: sp20241123

  图①:居民来找何爱清缝补衣物。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图②:翁伟荣在为居民配钥匙。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图③:居民来找罗少钦修电器。   成 奔摄

  拿出一块新布料,打开缝纫机穿针走线,一套动作麻利熟稔,何爱清早早就来到了自己的门店,接着做前一天下午收工时没干完的针线活。“何姐,我女儿的线衫破了个洞,快帮我补补。”附近居民张女士左手拎着一包菜、右手肘挂着线衫,还在门外,就朗声说道。

  “老熟人了,她手艺好,价格公道。”张女士说话间,何爱清便将破洞补好。

  “小修小补”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刚需,一头牵着手艺人的生计,不可或缺。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积极发挥作用,以多种形式提供帮扶,在城区设置规范摊点,推动“小修小补”业态健康发展。

  百姓需要

  今年45岁的何爱清年轻时在一家制衣厂工作,学了一手好缝纫技术。2015年,做了多年家庭主妇的她琢磨着靠手艺摆个织补摊,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地方就选在南昌火车站后面的天佑支路,离家近,人也多,生意应该差不到哪里去。”起初,何爱清信心满满。

  生意是不差,就是地方小。那条本就逼仄的小道早就被各类摊位占满了,和她一样的修补摊不下5个。路人、三轮车、电动车来回穿行,“大家都挤在一起,一不小心就可能踢翻别人的招牌。”何爱清说,当时自己的摊位摆在一家炒货店门前,“时间长了也影响人家做生意。”

  “那时候摆摊很随便,确实不好,多漂亮的城市,你摆一摊他占一块,不仅挡了路,还有安全隐患。”何爱清坦言。

  不少“小修小补”摊位也有类似问题:占道经营、阻碍交通、影响其他商户经营,再加上流动性强,规范经营意识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陆陆续续有人放弃不干了。

  2019年末,何爱清的摊位也摆不下去了,回去重新做起了家庭主妇。

  “其他人也大多不干了。修鞋的老李,不愿再折腾,索性就收了摊;修自行车的吴大爷年纪大了,也回了家;和我一样干缝补的章姐,听说也出去打工了……”何爱清说。

  回到家,何爱清原想从此就歇了。万万没想到,老顾客竟找上了门。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何爱清从午休中吵醒。“哟,花香姐!”开门,何爱清一愣,来人是附近的居民李花香。

  “可算把你给找到了,问了好一圈,费老劲了!这不,在家里洗晒衣服,发现有的要改大小、有的要补,麻烦你了啊!”说罢,便火急火燎地把一包衣服往何爱清手里一塞。何爱清脚踩缝纫机,双手摆弄着衣服,加紧缝补。

  回到社区,李花香就把找到何爱清这个消息透露给一众老友。后来,时不时就有老顾客提着衣物找到何爱清家里。

  “有同感!雨伞坏了、鞋脱胶了、衣扣丢了,没地方修,多不方便。‘小修小补’连着老百姓的生活啊。”南昌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科科长蔡志强说。

  从2021年开始,南昌市各级商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调查走访,了解便民生活圈的布设情况。“我们深入南昌市城区调查摸底,发现80%以上老百姓对‘小修小补’业态有需求。”蔡志强说。

  发展“小修小补”,南昌市有良好的空间基础。2021年,南昌市获批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在此之前,一批便民服务设施已经建立起来——2019年以来,南昌着力建设社区邻里中心,其中就包含了社区商业,部分社区已在探索布局“小修小补”业态。

  “‘小修小补’业态有很强的灵活性,我们不对业态打造做统一要求,但关键要合理解决场地问题。各区根据市民对‘小修小补’的需求、手艺人生活经济条件、空间条件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科学灵活设置点位。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新建或寻找场所并免费给手艺人使用;有的让手艺人在便民服务点或社区邻里中心‘安家’;有的则协调闲置场所,手艺人付少量租金……”蔡志强介绍。

  在南昌西湖区绳金塔街道公正广场上,一排新建的小木屋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5名手艺人的“新家”——2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有裁缝、修理电器、修鞋、干洗、理发5种“小修小补”业态。

  “全部免费使用!”绳金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锦羊介绍,“规划建设时,街道请住建、城管等部门现场指导,确保合法合规。”

  “好得很!以前没有场地,这里摆一阵子那里摆一阵子,刮风下雨很不方便,现在很幸福。”今年53岁的赵长根擅长家电维修,2022年11月,他得知要新建场地,第一个报名申请入驻。

  在城市管理部门的帮忙下,如今何爱清也有了满意的经营空间。2022年底,西湖区南站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胡筱兵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何爱清原来摆摊点附近有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小门面。经沟通,房主愿意以300元一个月的价钱出租。胡筱兵随即告诉了何爱清。

  “其他地方也有免费场地,但是远,顾客又不熟悉,这里正好!”何爱清对新场所很满意。

  据统计,近年来,南昌市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积极发挥作用,以多种形式提供帮扶,在南昌市城区设置“小修小补”摊点700余个,其中超过1/4摊点免费提供。

  便民惠民

  2023年春节假期刚过,在青山湖区南钢街道会议室,一场讨论“小修小补”业态如何设置选点座谈会开得实在又热闹。社区干部、居民、“小修小补”手艺人、城管工作人员等多方代表各抒己见。

  “我们充分听取会上各方的意见。会后,街道又就辖区内居民‘小修小补’需求量和大致类型、‘小修小补’手艺人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摸底,并结合街道人口结构、可用场地等因素,最后综合确定了12个摊点选址。”南钢街道党工委书记岳丽明介绍。

  越来越多的摊点,让百姓生活更加方便。

  青山湖区向荣社区及周边骑电动车出行的居民不少,一个专门修补电动车轮胎的摊点深受欢迎;铁五社区居民多为南昌火车站职工,行李箱使用频率高,拉链和小滚轮经常坏,社区去年就设置了裁缝铺和维修铺;乐安社区居民最近发现炒菜的锅坏了或不好用了,社区门口就有专门维修保养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小修小补”业态,也为了迅速帮手艺人找到生意,南昌市不少地方组织师傅们带着工具进社区、进小区,为居民服务。

  周日上午,红谷滩区凤凰花园社区凤凰花园小区一角热闹非凡,居民们排了几条长队,有的提着菜刀、拿着剪刀,有的抱着衣服、拎着鞋子。队伍的尽头,一众老手艺人忙得不可开交。

  “师傅们技术都挺好,修补好了基本上看不出痕迹。平时东西坏了,拿出来修一下没什么不好,勤俭节约嘛!”拿着刚修补好的衣服和高跟鞋,20多岁的居民曲小影说。长长的队伍里,还有不少和她一样的年轻人。

  “小修小补”既便利了老百姓,也帮更多手艺人实现再就业。

  在凤凰家园小区一处空旷的广场上,两间小木屋里入驻了3名手艺人,他们都是残障人士,以前没条件在外摆摊。“趁着‘小修小补’回归,我们特意给3名师傅修建了经营场地,免费入驻并提供水电。”红谷滩区残疾人就业与康复服务中心主任邹艳说。

  “前几年也试着找过相关工作,但都因为腿脚不便没成功。我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还能再搞家电维修,没想到还真成了。”66岁的罗少钦笑得合不拢嘴。

  改进服务

  在东湖区花园角农贸市场旁的一条小巷,有着20多年配钥匙修锁经验的翁伟荣忙活了一大早,终于有空坐下来聊聊他的开心事。

  “两件事——一是政府给我提供了室内经营空间,再也不用露天摆摊、风吹日晒了;二是有了营业执照!”说罢,翁伟荣起身,指引记者看向挂在墙上崭新的营业执照。

  “现在有‘名分’了,有了当老板的感觉。”翁伟荣笑呵呵地说,有证就是正规经营,顾客信任度更高了,生意也好了很多,“以前一个月就赚千把块钱,现在有三四千块。”

  “‘小修小补’业态小而散,无法实现大范围集中管理,也没有特定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定价机制,从业者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普遍较弱,管理起来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以前,之所以会‘消失’,除了城市更新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也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罗建华表示,现在,“小修小补”要继续壮大,就要规范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南昌市一方面指导各区设置便民疏导点,提供固定场所,一方面督促从业人员办理营业执照或进行备案登记。

  “以前小摊贩四处流动,出了问题根本找不到人。现在‘小修小补’业态有了固定经营空间,也相对集中,更规范了。我们督查申请入驻的从业者要先办证或登记,并不得私自转租或从事其他未备案的服务内容,”罗建华说,“这样一来,管理起来也就有了抓手,从业者的服务质量、规范经营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为保持摊点周边的环境卫生,“小修小补”手艺人还签订责任书,自备收集容器,自觉清理垃圾和污水,做到人在地净、人走场清。

  “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当然要爱惜。”翁伟荣平时很勤快,只要一闲下来,就会这里扫扫、那里擦擦。“要让我们‘小修小补’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他自豪地说。

  政府规范化管理,促进“小修小补”业态健康长久发展,手艺人也努力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服务意识、品牌意识。

  在红谷滩区凤凰家园小区,罗少钦的工作台上除了堆放各式工具和零部件,还有一摞书。

  “现在有了固定的地方,环境也好了,平时忙完了修理,还能静下心来学习最新的知识。”罗少钦进取心强,订阅了《无线电》等杂志。如今他不仅会修最新款的电饭煲、电风扇等传统家电,还会修空气炸锅、破壁机等新式小家电。

  罗少钦的学习热情也感染了周围其他手艺人,整个摊点学习氛围浓厚了起来。一旁配锁铺的衷师傅经常通过视频学习最新智能门锁修理方法;修鞋的徐师傅也在不断学习补鞋、改跟、换底等新技术,学习使用新设备和新材料。

  何爱清的缝纫事业也蒸蒸日上,她不仅肯下功夫,学会了电脑绣花、定做复杂衣服,扩大了业务范围,还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意识,回头客越来越多。

  “现在缝补衣服可不像以前打个补丁就完事,不但要缝好缝得漂亮,还得不露痕迹。”何爱清细心呵护着“小何织补”这块招牌,对待顾客送来的衣物,每次都要先细细研究材质和织造工艺,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踏实着呢!”下午6点,何爱清收拾好工具和衣物,落锁关门,准备回家。“政府都给张罗好了,有固定场地,还怕什么,干到六七十岁不成问题!”走出门面外的小路,融入大街上熙攘的人流,何爱清的步履轻快。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